盐边丨百年沧海桑田

 

 

        盐边县,一处位于山脉深处的世外桃源,有着500多年桑葚栽种的历史。

        这座美丽的县城,矗立在雅砻江畔,峡谷幽洞鳞次栉比,高山深处海拔悬殊。

 

        始自公元四世纪,南方丝绸之路途径攀枝花,带来桑树种源,开始种植;明末清初年间,盐边县桑树大力种植……

 就这样,种桑养蚕的文化绵延到了现在。

 

  

桑林丨顺应自然耕作

 

盐边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台地边缘,金沙江和雅砻江两条大河在其境内汇合。从环境上来说,攀西地区环境污染少,种植水果历史悠久且全国闻名。

盐边县全县幅员面积3269km²,辖6个镇6个乡,其中少数民族乡7个,居住31个民族。蚕桑涉及11个乡(镇),82个村,2万余农户。

        上个世纪末建成的大型水电一一二滩电站大坝,把雅砻江拦腰截断。当地人把这碧波荡漾的浩瀚库区称为笮海,水下深埋着盐边县老县城和古代横断山脉中的先民。

        凡是跟盐边人打过交道的外地人都有这样的感觉:盐边人活得自在,潇洒散淡;活得自豪,底气十足。

        身处深山老林,他们却自成一派古朴乐观。

在这样大笮文化熏陶下,千百年来,盐边人守护着这片净土,凭借对土地的情感,一直实践着土地伦理,善念循环,乐观耕作。


 

 

        至2020年,盐边县桑树种植面积12.5万亩,年产桑葚8万吨

        成功创建成攀西优势蚕桑核心示范基地全省现代蚕桑产业重点县

        果桑产业,是盐边县优势特色产业,是“种桑养蚕、种桑养人、种桑养生态”的盐边特有的绿色乡村振兴方式。

如今,老盐边仍有茶马古道的痕迹。行车至深处,就能看到那条无数采桑女、牧民、马帮用脚踩出的盐茶古道。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沿着古道,山下傈家汉子组成的马帮缓慢上行,

趟过小溪、走过草坪、穿越原始丛林,风吹马动,叮叮铛铛的铃声响彻山涧,回荡在旷野。

盐边虽小,但人文颇丰,虽然达不到文献名邦的气势,却也可称得上钟灵毓秀,人文翡翠的神韵。

盐边古称“大笮”,所以盐边人将他们的地域文化称为“大笮文化”。       

 

        盐边环县皆山,海拔1000-3000m,最大相对高差3229m,山峦重叠,峡谷壑深。  

        这里是典型的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,冬无冻害、夏无酷暑

 

中国果桑之乡--攀枝花盐边县

*攀枝花盐边县实景图

         2013年,农业部正式批准对“盐边桑葚”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
        2016年,中国蚕学会授予盐边县“中国果桑之乡”荣誉称号

 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空气质量优良稳定率95%,年均温20.3℃,年日照2700小时,无霜期300天以上,日夜温差14.4℃,

具有雨量充沛、旱湿分明、年温差小、日温差大、无霜期长等特点。

        土壤以红黄土为主,PH值5.5-6.5,有机质含量高,矿质元素丰富,土壤深厚,病虫害也较少,非常适宜桑树生长。

        独特的气候地貌,造就了盐边桑果的优良品质

 

2018年以来,为更好的促进蚕桑技术发展,四喜农业联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、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,在盐边县惠民镇建设建立果桑优质高效栽培示范基地1个,基地核心面积300亩,连片带动1000亩,通过对农户开展技术培训,收购桑葚,带动4 个贫困村、5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,助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350元以上,辐射带动周边村镇2000名贫困农民增产增收,推动果桑产业发展。

每年4月中上旬,盐边的桑果陆续成熟,5月上旬基本就下市了。

集中采摘期仅有短短半个月时间。

长在大山深处的桑果,距离攀枝花市区市需要3小时车程,

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桑果非常容易爆浆坏掉,导致了走不出大山的现状。

 

 

桑葚成熟这一个半月时间,

除了部分桑葚被晒成了果干,或被外地的药商收走外,

受制于时间和人力,大部分的桑果只能掉落在地,

重新回归土地。

        因此,发展桑葚精深加工,是当地做大做强果桑产业的必然选择。

四喜农业核心示范基地